专注 “蘑”幻 “菇”事 助力山区脱贫攻坚

——孙淑静事迹介绍

孙淑静,女,19787月出生于山东省安丘市。2008年获得福建农林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硕博连读),同年留任生命科学学院。201011月获评硕士生导师,201110月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工程科学系任访问学者,合作人为牛津大学终身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崔占峰院士。2017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淑静教授长期从事食用菌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攻食用菌遗传育种、生物环境与食用菌互作及菌糠循环利用研究。先后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等8项科研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福建省食用菌重大农技推广项目、福建省种业工程和福建省食用菌重大研发平台等项目,目前为2018-2020年福建省现代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授权国家专利6项(主持3项),选育真姬菇新品种3个(主持2个)。研究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12)、神农福建农业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1)、福建省专利奖三等奖(排名第2)和宁德市第一届农业科技推广奖二等奖(排名第2)。入选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者优秀人才青年拔尖人才,获福建省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如下:

一、      热爱专业,执着研究

食用菌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中需要提档升级的产业之一,也是我省重点扶持发展的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针对食用菌因缺乏筛选标记导致新品种选育费时、费力、工作量大和进展缓慢的问题,孙淑静教授根据不同食用菌品种产木素降解酶能力与组成的差异性,建立了快速方便、直观的新型靶向性食用菌新品种筛选体系,并利用该体系成功选育真姬菇新品种3个,缓解了真姬菇菌种长期依赖从日本进口的问题,新品种特点生产周期短、原料利用率高、抗污染能力强、产量高和口味佳,受到栽培企业的欢迎,示范推广覆盖全国5个省份、覆盖了福建90%以上的真姬菇主产区,引领福建真姬菇行业生产技术的领先水平和生产优势。其中成果《真姬菇育种新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闽真2号推广应用》经专家评审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该成果实现经济效益新增产值近4.1亿元,新增利润超1.8亿元。

同时孙淑静教授针对中国特色食用菌品种银耳,产品附加值、单袋产量、生产效率低等生产实际问题,运用新型生物反应器建立了银耳活性多糖高效生产技术;根据香灰菌与银耳混合培养过程中基质降解相关酶系变化规律,开发出银耳代料栽培高效生产新配方,建立了大袋栽培新技术,项目技术成果在企业自主转化应用,并进行规模化生产与示范,突破了银耳传统生产模式,极大提高了银耳生产的利润,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使该特色、优势产业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过程发挥更大作用。经科技查新和专家会议评审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整体达到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水平。目前担任了中国菌物学会理事、福建省食用菌学会理事及副秘书长、福建省食用菌协会理事等。

二、快乐教学,培养人才

孙淑静教授在科研道路上潜心前行,在教学上坚守初心,快乐教学,主动承担本科生《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微生物工程》和硕士研究生《生物工程实验》等专业必修课和核心课,教学方法敢于创新,授课形式多样,颇受学生欢迎,获福建农林大学第十一届青年教学竞赛三等奖。同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探索,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福建农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生物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多元化研究与实践,发表关于生物工程专业建设教学论文1篇。教学表现突出,先后获福建农林大学五四青年奖章、福建农林大学优秀教师和福建农林大学优秀班主任等。

孙淑静教授指导本科毕业生近100人,1名博士生(在读)、23名硕士研究生(已毕业15人),近2年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篇。在特色食用菌品种创新与代谢工程团队中,培养了多名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团队青年教师金文松、陈利丁讲师各获得1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

三、发挥专业特长,做好社会服务

孙淑静教授作为首批福建省火炬创业导师、福建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导师和宁德市青年创新创业导师及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利用专业特长,积极服务于福建省食用菌企业,指导青年创业,为促进福建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助力地方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在福建省重点贫困县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地方规划制定、地方产业结构优化方面,修改完成《古田县促进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十五条措施》,其中关于鼓励绿色循环发展建议被采纳,目前已公布实施;通过加强古田食用菌标准建设、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品牌宣传提升古田食用菌影响力,完成3项银耳国家标准计划申报,已获国家立项;利用专业背景接受中国食品安全报、东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15家媒体采访、报道,宣传古田食用菌产品、食用菌生产质量安全等,助推古田特色食用菌公共品牌的建设,助力解决食用菌产业紧急事件。

在促进产业集群形成方面,引介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红东教授团队来古田,成立古田食用菌产业集群研究团队,走访食用菌生产农户390家,食用菌生产经营企业90家,针对古田县食用菌产业集群模式形成了完整的分析报告及决策咨询报告各1份,提出产业升级策略与意见,这将对古田食用菌产业的集群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提升地方科技水平方面,通过新品种、新产品引进、学术会议召开、组织科研项目申报提升古田食用菌科技水平。积极主导、引导企业加强科研、申报课题,对接企业和合作社12家,引进黑木耳新品种2个,杏鲍菇新菌株1个,银耳螨虫防控无毒惰性粉物理杀虫剂1种,已推广使用。完成第一届中国(古田)食用菌产业大会举办相关工作,并作大会报告,报告内容及现场并被编入第十六届6·18“乡村振兴 农大在行动福建农林大学社会服务宣传片,大会期间个人表现突出,获古田县委、县政府表扬。

在加快基层人才培养方面,组织全国、市级、县级食用菌质量安全、菌种、高效生产技术等相关培训会并讲课,受益人数达400人以上。指导古田县食用菌研发中心科研人员7人,发表文章1篇,1人获评高级农艺师,单独培训实验技能2人。

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辅导食用菌企业12家,菇农8家以上,接受企业、菇农咨询,积极对接扶贫资金,指导利用不能出耳的银耳菌包栽培茶树菇,挽回农民损失;示范推广真姬菇、银耳高效生产技术,新增收入亿元以上。  


Copyright © 2003-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4004284号
主办单位:福建运盛青年基金会 电话:0591—87532781/87532925 地址:福州市东大路73号东湖大院 邮编:350001 技术支持:影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