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绿色农业,致力于作物品种抗性评价领域的杨秀娟

——杨秀娟事迹介绍

杨秀娟,女,1972年4月出生,福建省建瓯市人,中共党员。1993年7月毕业于原福建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获福建农林大学种植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8月至今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2004年入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青年学科带头人与拔尖人才”,先后3次荣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先进妇女”称号。现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性鉴定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杨秀娟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忠于本职工作,具有很强责任心、上进心和良好的奉献精神。能始终坚持在科研生产第一线,并一直致力于农作物病害防治和品种抗性鉴定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成果转化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重大专项、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省发改委高新项目等18项的科研任务。经过刻苦钻研、扎实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显著的成绩。2005~2009年她主持的研究成果《福建省四种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抗病性评价体系建立及应用研究》获2010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研究的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三和第四)和三等奖2项(排名第二和第六);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公示中),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植物保护学报、果树学报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2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43篇,撰写的研究论文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三等奖各1篇,其它省级以上优秀论文奖5篇;研究制定了福建省地方行业标准1项,参与编写专著2本。

由于单一品种大面积推广、栽培技术调整和气候变化等原因,植物病害的发生日趋严重,不仅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且还是危及我省乃至全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安全生产的重大祸患。实践证明,抗病品种的应用是控制病害最有效、最安全的措施,而开展农作物品种抗性鉴定和评价工作是良种选育和推广应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杨秀娟同志所在的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是我省唯一一家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的省级科研机构。为了保证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的抗性鉴定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杨秀娟同志与其研究团队自2000年起,通过广泛收集资料、征集省内外一些植保老前辈、老专家和育种专家的建议,吸收国内外同行的成功经验,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研究基础和技术力量,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设施开展人工接种技术、农作物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在作物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评价体系建立和应用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

1、系统研究并建立了福建省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的抗病性评价体系

每种作物对某一病害的抗病性评价体系的建立都需要前期大量探索性试验支持,包括田间大量病害标本的采集、病原菌分离保存、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小种研究、致病性检测、品种种植管理、接种菌源制备及接种方法研究以及接种后发病条件的温光湿调控、病情调查和品种抗性评价等多项工作。为了能提高作物品种的发病效果、保证人工接种技术和鉴定技术的有效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她常常与团队成员奋战在实验室、温棚和试验田中,认真观察每次试验结果,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鉴定技术。经过近10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系统建立了一整套规范化的水稻新品种对稻瘟病、花生新品种对青枯病、玉米新品种对大小斑病、马铃薯新品种对晚疫病、玉米新品种对纹枯病、大豆新品种对炭疽病、甘薯新品种对薯瘟病、甘薯新品种对蔓割病的抗病性评价体系,这些体系的应用明显提升了我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鉴定的科学水平、准确率和效率,目前这些体系的应用均获得了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批准和认可。

2、福建省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抗病性评价体系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开展农作物新品种抗病性评价工作十分艰苦,大量的工作中是在温棚和实验田中进行的,因而忍受高温酷暑、蚊虫叮咬是常有之事。由于鉴定工作季节性强,特别在人员少、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杨秀娟同志常常带领大家加班加点,坚守在抗性鉴定工作一线岗位中,严格按照已制定的体系和标准开展品种的抗性鉴定、调查和评价。她认为只有始终坚持连续作战、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顺利完成每年的抗性鉴定和评价任务。迄今,建立的农作物新品种抗病性评价体系已广泛服务于国家农业部、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种业公司等省内外二十余家单位,对他们提供的水稻、花生、马铃薯、玉米、大豆、甘薯等新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与评价、以及抗病品种选育和育种新材料(抗性基因、航天育种材料、野生资源)的抗性筛选。完成了近2万份农作物新品种和育种新材料的抗病性鉴定与评价任务,通过抗性鉴定的品种在生产上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节约成本4.51亿元,创经济效益10.44亿元。该项技术应用对合理公正评价作科物品种的抗病性、指导田间作物品种合理布局、加快抗病育种进程、节约育种成本、有效控制病害、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福建省粮食经济作物安全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杨秀娟同志还创新应用作物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与研究团队成员率先开展了我省主栽品种抗性变化监测工作,并对病菌小种组成、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对品种抗性丧失和新小种出现进行风险评价,研究结果对主栽品种推广、布局、轮换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保障我省农作物安全生产、减缓病菌因药剂选择而产生变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植株活体上首次完成我省稻瘟病菌群体对三环唑(稻瘟病菌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敏感性测定。农作物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的建立对研究病菌与作物互作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目前利用抗病性鉴定技术和相关的设施平台还与省内外科研单位和高校共同开展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行业项目、省重大重点项目等多个项目的合作研究,接受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达500余人次。

3、从事农作物品种抗性评价工作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荣誉

品种的抗性鉴定和评价工作对全面评价品种、锁定生产风险、发展绿色农业极其重要,其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杨秀娟同志与她的团队承担的国家和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性鉴定和评价工作受到了农业部的赞扬和肯定,也得到了我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她主持的研究成果《福建省四种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抗病性评价体系建立及应用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引用和借鉴,并获2010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依托研究成果中的关键技术、可控温棚及设施平台,于2007年成立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抗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建立标志着我省的抗性鉴定工作和研究基础平台建设步入规范化和标准化,将对福建省粮食等农作物稳产高产发挥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福建省抗性鉴定工作任重而道,福建省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现有的抗性鉴定体系远远无法满足当前生产实际的需求,目前杨秀娟同志研究的水稻品种抗稻曲病室内人工接种和鉴定技术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孟子曾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要想做好品种的抗性鉴定的工作,必须要有坚强毅力、吃苦耐劳、勇于探索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作为抗性鉴定中心副主任,她将继续以高度的工作热情投身于我国和我省的作物品种的抗性鉴定技术研发和抗性评价工作中,为我省抗病品种选育、推广应用提供社会化服务,为推动我省作物安生生产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做出无私的奉献。

Copyright © 2003-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4004284号
主办单位:福建运盛青年基金会 电话:0591—87532781/87532925 地址:福州市东大路73号东湖大院 邮编:350001 技术支持:影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