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精英 硕果累累

——杨黄浩事迹介绍

杨黄浩,男,1975年10月出生,福建省将乐县人。199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2007年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2007—2008年作为访问教授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08年回国进入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至今。现为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杨黄浩教授始终立志献身科研事业,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力争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已主持13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包括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863计划课题2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等,累计主持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由于在科技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带头作用,杨黄浩教授先后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福建省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福建省“高校百名领军人才”和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标兵”。

1.基础研究成果突出

在基础研究方面,杨黄浩教授围绕生命分析、生物传感和癌症早期诊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1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的34篇,包括在国际化学顶级刊物Angew. Chem. Int. Ed.(德国应用化学,影响因子13.455)和J. Am. Chem. Soc.(美国化学会志,影响因子9.907),以及自然出版集团刊物NPG Asia Materials(自然亚洲材料)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些论文已被SCI他引1300余次,其中一篇论文他引超过300次,两篇论文他引超过200次,四篇论文他引超过100次;并有一篇论文被世界专门跟踪基础科学研究发展趋势与表现的《科学观察》(Science Watch)评为“The Top Ten lists in Chemistry feature papers”。杨黄浩教授的研究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较高评价,多次被Nature ChemistryNature ChinaNPG Asia MaterialsACS Chemical& Engineering News 等刊物和网站作为亮点介绍,并被Nature ChemistryChem. Rev.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等杂志的重要综述大篇幅引用。

最近,杨黄浩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将新型碳纳米材料石墨烯与生物分子相结合,建立了快速、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DNA 和蛋白质的光学传感新方法,以及基因转染方法,该方法有望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该研究成果于2009 年6月在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迄今为止已被他引304次,并在2011 年被Thomson Reuters《科学观察》(Science Watch)两次评为“The Top Ten lists in Chemistry feature papers”,分别排在第7 和第4 位。NPG Asia Materials为杨黄浩教授的这一研究成果作了题为“Graphene oxide: Sensing biomolecules”的亮点报道,指出他所建立的石墨烯传感器有望实现重大疾病的低成本、快速、灵敏和特异的检测。Nature China也为这一研究成果作了题为“Nanotechnology: thin protection”的亮点报道。美国化学会化学化工新闻周刊(ACS Chem. & Eng. News)分别以“graphene: Ferries DNA”和“Cheap, Simple Test Spots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为题,两次对杨黄浩教授的工作进行介绍。Nature Chemistry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SmallTrends Biotechnol.发表的多篇重要综述均对杨黄浩的这一工作进行了推荐,并指出他建立了第一个基于石墨烯的光学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应用前景。目前,石墨烯生物传感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疾病生物标志物检测、药物筛选、生物医学成像、食品安全分析等方面,体现了该成果的开拓和引领作用。

2.应用研究服务社会

在做好基础研究工作的同时,杨黄浩教授还注意推进基础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针对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积极开展食品中农兽药残留、非法添加剂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以及食品安全污染物便携、快速检测仪器的开发,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在解决国家食品安全保障重大需求方面取得两个突破:一是食品安全复杂体系的分离检测新技术建立;二是食品中重要污染物的快速低成本检测仪器的研发。在国家863计划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的支持下,发展了系列基于功能高分子的新型固相萃取材料,并以此建立了水产品中贝类毒素、抗生素,奶制品中三聚氰胺、雌激素,农产品中有机氯、有机磷农药等的检测新技术。开发了农药残留速测仪、抗生素速测仪、瘦肉精速测仪等小型检测仪器,并初步实现产业化,在食品加工企业推广使用。同时,作为福州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团队和重点实验室带头人,杨黄浩教授积极引领科研人员承担各类食品安全项目。近年来,福州大学分析化学团队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卫生部食品安全重大专项子课题、福建省重大科技专项在内的食品安全相关科研项目10余项。目前,福州大学分析化学团队已申请发明专利26项,授权15项;开发了固相萃取柱、全自动固相萃取仪等10余种产品;并制定了4项国家标准和3项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涉及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鳗鱼等多种食品的有害残留物检测方法等。

3.学科和团队的带头人

在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杨黄浩教授还同时担任福州大学福建省重点学科分析化学学科带头人,福州大学分析化学团队带头人,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在学科、团队和实验室建设工作中,杨黄浩教授充分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勇于奉献,不计得失,带领福州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和团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化学与生物传感、复杂体系的现代分离与分析、食品污染物快速低成本检测设备开发、食品安全控制与风险警示等四个研究方向。2009年至今,福州大学分析化学团队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2项、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卫生部食品安全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总经费超过3000万元。同时团队的科研能力有明显提高,2009年至今已发表SCI论文315篇,其中影响因子在5.0以上102篇。在杨黄浩教授的带领下,福州大学分析化学学科2010年经省教育厅和财政厅审批入选福建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规划”和“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建设项目 ”。2011年,以杨黄浩教授为带头人的福州大学“食品安全分析检测与传感技术”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更为可喜的是,根据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课题组联合公布的学科发展态势评估系列研究报告——《化学十年:中国与世界》的结果显示,福州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在分析化学领域2010年论文数量排序位居世界机构第19位,这一国家层面上的评估结果充分显示福州大学分析化学学科的科研竞争力已进入到世界先进水平行列,这也充分体现了杨黄浩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对福州大学分析化学学科的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

Copyright © 2003-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4004284号
主办单位:福建运盛青年基金会 电话:0591—87532781/87532925 地址:福州市东大路73号东湖大院 邮编:350001 技术支持:影创企业